
昔日同事因借款对簿公堂,如何重拾往日情谊?近日,电白法院成功化解一起两位中学教师间的纠纷,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,更修复了濒临破裂的同事情谊,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。 借款生隙,对簿公堂 原告王某与被告唐某均系某校教师,共事多年,因志趣相投结下深厚友谊。2019年底,唐某因资金周转需要,向王某借款16万元,并约定了相应利息。 后因唐某未能按约还款,多次沟通未果后,王某最终将唐某诉至法院,请求判决唐某偿还本金及利息。昔日同事对簿公堂,关系陷入冰点。 背向疏导,融冰前行 承办法官张国标在审理中发现,尽管案件事实清楚、证据充分,但双方的矛盾焦点已从“借款事实”转向“信任危机”。 “若一判了之,虽可确认债权,却可能彻底切断两人多年情谊。”张国标法官在分析案情后,决定以调解为主要方向,力争“案结事了人和”。 调解初期,王某情绪激动:“钱必须马上还!信任已经耗尽,我只信判决。”唐某则面露难色:“不是不愿还,是实在困难,逼我也没用。” 为打破僵局,法官采取“背对背”沟通方式,着力缓和双方对立情绪。 他严肃提醒唐某:“诚信是为人之本。当初原告愿意借款,正是出于对你的信任。现在应拿出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。” 又耐心劝导王某:“我们理解你出借款项是出于情谊。被告目前确实存在困难,若能和解,既保障你的权益,也为挽回情谊留有余地。” 面向调解,情谊复归 经过充分的背对背沟通,双方情绪明显平复,对立态势得到有效缓解。法官敏锐把握这一契机,及时组织“面对面”调解,引导双方真诚交流。 法官进一步分析:“如果最终通过判决结案,可能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;而通过调解达成协议,不仅能解决债务问题,还能维护彼此的情谊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二位的和解也将为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人生课。” 经过多轮耐心沟通,法官提出了“分期履行+履约保障”的调解方案:由唐某分期偿还债务,既缓解其短期经济压力,也保障王某权益逐步实现;如有一期逾期,王某可就剩余全部款项申请强制执行。该方案有效兼顾了双方的实际诉求,最终获得一致认可。 签署协议时,在法官的见证下,唐某主动向王某伸手致歉:“老王,对不起,也谢谢你愿意给我这次机会。”王某亦感慨回应:“大家共事多年,这份情谊终究是难得的。”一场可能撕裂情谊的纠纷,在法官的温情调解下圆满化解。 本案是电白法院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典型范例。法官在厘清法律关系的基础上,融法理、事理、情理于一体,既解法结,又解心结,让司法裁判成为传递温情、修复关系、弘扬诚信友善价值观的生动实践,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富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